看這部片讓我想到好多電影。
搖滾東柏林中同樣是共產極權體制下青少年的浪漫,
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對小明看不清現實的迷戀,
九降風中哥兒們看似團結其實脆弱的友情。
不管是什麼,總歸一個詞,還是青春哪。
電影改編自小說王朔的小說《動物兇猛》
描述在文化大革命之下的青少年成長故事。
它沒有描述那個時代的悲哀,而是以一種懷念舊時光的口吻述說那段回憶。
電影色調也是與片名陽光燦爛一致的金黃溫暖,
可是就像旁白說的,那陽光太亮了使他眼前一陣陣的發黑。
過去是不是真的有那麼美,他不知道,我們也都不知道。
可是我們都善於保留最好的那部份,
或者只是加油添醋的想像出美好的過去。
大半部份的劇情都圍繞在馬小軍這個少年對女孩米蘭的迷戀。
從一張牆上的照片開始,床底偷窺到的小腿肚,直到完整的她出現。
對於他,那時的米蘭是真正完美的女神。
電影或許也探討了一些女性與男性團體的關係。
可是就從直接的共鳴來說,這部份的劇情即使不曾身為思春期的男孩也可以理解。
曾經我們都相信過,世界上有絕對的完美與符合想像的那個典型。
卻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的失去了這份相信。
或許是看輕了現實真的沒有完美,或許只是開始選擇不再相信。
電影很厲害,故事是從馬小軍的觀點出發,
因次一開始米蘭的形象讓我也感到她的完美。
可是隨著劇情推演,馬小軍心中的她開始慢慢崩解,
此時的米蘭看起來還真的是俗不可耐。
讓人不禁懷疑對於相同的事物,自己若以不同的情緒來看就有如此大的差別,
更何況是從每個人不同的角度來說呢?
那這個世界上除了顯而易見的存在又有什麼是真實與不變。
本以為片中那段象徵告別青春的游泳池畔掙扎是最讓人不忍的一段。
曾經的友情與愛情都已經破碎,只剩自己如同死人般的飄浮在泳池中,
告別的不只是那些夥伴,而是年少的自己。
可是影片最殘酷的其實是片尾那段看似好笑的插曲。
當他們成為大人,在路上看到以前總是會回應他們呼喚的那個傻子時,
開心的用同樣的暗語呼喚他,卻被狠狠的罵了一句:傻逼!
一瞬間,才發現,什麼都過去了。
呼喚得不到回應,過去的時光只存在自己的記憶裡,
想要查證卻也無從得知,記憶的真實性連自己都開始懷疑,
但我們還是只能緊緊的抓著它不放,去懷念它、憑弔它。
像是要證明什麼,卻又證明不了什麼,因為那些都已經失去了。